English

学习胡华的治史精神

1998-02-03 来源:光明日报 ■高放 我有话说

我国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原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中共党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胡华教授(1921—1987年)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了。他毕生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成就卓著,尤其是他治史的严肃学风和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刻意求索真实史料

早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中,胡华就很注意搜集史料,充实教学。从1948年给吴玉章当学术助手起,他就从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元老那里了解并且笔录了大量珍贵的史料。1949年进北京后,他从书刊中搜集到约50万字的原始文献,包括决议、宣言、史实等,并于1950年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当时,这是一本很受欢迎、很有影响的书。

胡华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较多的史料,这在当时非常强调教学政治思想性的条件下,竟遭到批判,被指责为“热衷于讲奇闻轶事”。他虽然被迫作了检讨,但是注重搜集史料的精神一直不衰。除注重文献材料外,侧重于走访更多的老同志,深入了解内情,尽力抢救史料。

胡华求索史料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求真求信,力求做到所写的历史真实、可信。即便有些史料一时不能公布,也能使自己心中有数,不会说过头话。尤其是由于党史的教学与研究长期受个人崇拜和“左”的思想的干扰,有许多史实被搞乱了,或者被夸大了,这就更需要从实际出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而史料的积累,有助于科学地研究历史问题。

注重坚持正确史观

胡华治史不仅刻意求索真实史料,而且注重贯彻正确史观。他于1938年从浙东到陕北公学,较为系统地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来在工作中又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攻读中央规定的十二本“干部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所以,他善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共党史研究。

他不仅坚持研究党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而且强调研究党史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帮助我们下一代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任务是光荣的”(《胡华文集》,第259页)。他在教学和科研中,除了对党的历史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外,还时常以众多革命先烈坚贞不屈、艰苦奋斗的事例与精神教育学生,弘扬正义。他晚年负责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更是着意通过众多活生生的人物、有血有肉的场面,来阐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杰出人物推进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胡华坚持不懈地批驳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左”的和右的以及各种错误思潮。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来,胡华的研究视野扩展到海外。他强调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海外研究中共党史动向的分析研究”,既要重视进口和翻译外文书刊,阅读海外党史著作,重视吸收其有用成果,又要注意分析其动向和倾向,批判其错误观点。

努力恪守崇高史德

胡华强调:“史学工作者要有史德,要公正,要正直,讲真话,不讲假话,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胡华文集》,第122页)讲真话,不讲假话,看来容易,但是当歪风劲吹、邪气弥漫之时,不少人就站不稳脚跟,随风而倒。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历史学家,史德问题的核心是党性问题。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为指导,共产党的各项决策都应该有科学依据,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党性与科学性本来应该是一致的。“我们是党员,是党史教员,应该是正直的人,正直的革命者,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怕丢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蒙蔽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同上,第122页)这一段发自肺腑之言,可以说正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自我写照。

胡华的史德和党性不仅表现在不能畅所欲言时做到心中有数,保持缄默,决不随波逐流,散播谎言,而且表现在条件许可时敢于秉笔直书,直言不讳,不调和折中,不患得患失,不怕得罪人,不怕冒风险。1978年秋后,中国人民大学刚刚恢复,他就挺身而出,著文强调:“党史是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党史研究者必须有高度的党性和严肃的科学态度,要敢于拨乱反正,还历史本来面目,而不能歪曲和篡改党史。有些问题,我们还有个认识过程,更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要解放思想,敢于冒风险、闯‘禁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来研究党史。”

总之,刻意求索真实史料,注重贯彻正确史观,努力恪守崇高史德,这是胡华教授治史的三个鲜明特点和优点。我们在纪念胡华教授时,应认真学习他的治史学风,并发扬光大。

(本文系作者为纪念胡华教授逝世10周年而作,刊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